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流行,近年來一些看病、用藥指南的手機軟件興起。很多市民發現身體不適后,不是到正規醫院就診,而是求助于手機應用軟件。但這些軟件到底靠不靠譜,坐診的醫生是否真是軟件上介紹的本人,根本無從分辨。
看病軟件種類功能繁多
以關鍵字“手機看病”進行搜索,可以發現該類軟件有數十款,大多數軟件標榜自己可以為患者提供免費健康咨詢,答疑專家是由國內甚至國外醫療機構專家構成。
經過查找,發現目前的“手機看病軟件”大致可分為調節生物鐘,改善飲食,調整生活作息習慣幾類,還有專門看病開藥方的。有的看病軟件,可以自己選擇醫院及專家,有的只能把患病癥狀上傳到軟件,再由軟件針對病情提供多種治療方案。其中,很多標榜著可以看病的軟件,都宣稱是由知名三甲醫院的知名醫生診斷,不需要再到醫院看病。
隨機查看了幾款軟件的評價,有網友表示,自己下載了一款名為“貼心醫生”的軟件,注冊后需要充值到賬戶,但賬戶里的錢是出不來的,反饋問題后也得不到解決,人工客服電話無人接聽。
“以前為了圖方便,下了一款好像叫‘門診大廳’的軟件,感冒不舒服,就想著試試,但是通過這個軟件看病,需要把自己的癥狀或診斷報告發過去,他們過了一天后留言告訴我吃什么藥。我在留言后面追問,可不可以吃另一種藥,他們就不回復了。我覺得像這樣,只要知道癥狀,上網一查,誰都可以知道吃什么藥。”市民許先生說。
需要交費注冊會員
在眾多手機看病軟件中,發現不少軟件需要繳納一定的咨詢費,想要咨詢專家或使用部分功能,則需要注冊、交費成為會員。
翻看軟件介紹,可以看到很多軟件的介紹都是“由多家公司共同組建的健康維護組織,能為注冊患者提供免費的健康咨詢……”大致可分為“在線藥房”“健康咨詢”“快速問診”“預約專家”“醫學服務定制”“名醫推薦”幾個板塊。
有些軟件可以自由選擇看病醫生,選擇“預約專家”板塊后,就可以按地區查找專家,將地區鎖定為云南昆明后,界面就出現多位醫生信息,包括醫生姓名、頭像、所在醫院及科室都可以看到。其中,以三甲醫院的醫生居多。
使用“預約專家”看病時,需要注冊賬號,并提交醫院檢查報告、病歷處方及病癥部位等照片。只有提供了病例資料,才能圖文或視頻的形式向專家問診,圖文咨詢收費大多為5元—100元不等,視頻問診需提前預約,收費從10元—120元不等,有些專家則需要繳納199元的會員費成為VIP才可預約。
存在醫生信息被盜用現象
但是,即便繳費成了VIP,看到的也可能是“假醫生”。日前,昆明市延安醫院就發現醫院醫生信息被一款手機看病軟件盜用。
“昆明市延安醫院產科主任牛兆儀,被寫成昆明延安醫院婦產科主任牛兆,名字就漏了一個字,科室也寫錯了,明明是產科,被寫成婦產科,醫生簡介更是錯得離譜,被寫成‘擅長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治,特別是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綜合治療,對胰島素強化治療有獨到見解,并且對甲狀腺、垂體、肥胖等疾病有較豐富的經驗……’很明顯是錯的。”昆明市延安醫院醫生表示。
經過昆明市延安醫院調查發現,該軟件上以“昆明市延安醫院”名義發布的醫護人員一共有32名,其中10名經核實并不屬于昆明市延安醫院,剩余22名醫護人員屬于昆明市延安醫院在職職工,但他們并沒有注冊加入該手機看病軟件,也不知道自己被掛在該軟件上“坐診”,更不清楚自己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云南省中醫醫院宣傳科人員也表示,也發現有軟件發現里面標注有云南省中醫醫院的醫生,但其實這些人并不是醫院職工。屬于醫院的其余幾名醫生,在該軟件上頭像和簡介都是空白,醫生本人對此毫不知情,不知道醫生的信息是如何被盜用的。
“遠程看病”不能提供診療服務
“現在的確也有一些手機APP、微信、微博等軟件、網站會跟正規的醫生簽約,但是,大多在提供這種線上醫療咨詢服務的網站上,醫生也只是給患者提供健康咨詢,答疑解惑,而不能提供診療服務。”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博士楊曉龍說,疾病具有復雜性,隨時在變化,不能簡單的從表象來判斷。并且患者的個體差異明顯,同樣的疾病同樣的藥,在不同人身上治療效果都不一樣,僅憑患者在網上的幾句咨詢就下診斷,是對生命和健康的不負責任。
隨著互聯網運用廣泛,現在有很多方式可以為患者提供健康咨詢,但正規醫生如果在線上咨詢,覺得患者所描述的情況存在患病的可能,那么,醫生會建議患者到醫院去就診,而不是在線診治、開藥。
楊曉龍介紹說,真正的醫生,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不存在像手機看病軟件上面所說的,只通過照片和患者的描述就能給患者看病、做診斷。這種遠程看病的方式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信的。
出現問題難維權
現在各類手機看病軟件有上百款,除了被發現的這款軟件外,其他軟件也有可能存在這種“冒名坐診”的現象。很多市民對醫院內部情況不清楚,看到軟件上列出知名醫院專家坐診,很容易信以為真。并且這些軟件在給患者“看病”時,都會要求患者上傳病歷情況,再進行診斷,其診斷資質也難以審核。市民看病,還是到正規醫院比較靠譜。
“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手機軟件看病的醫生資質及診斷資格進行界定,也難以對這種看病方式進行規范。如果一旦出現誤診或其他一些情況,患者為了追究責任會去找醫院,醫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名譽容易造成損失。對患者而言,患者的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保障。醫生在處方箋上簽字,患者和醫生之間就形成一種合同法律關系。而患者通過軟件診斷、治療,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一旦出現問題,很難維權。”云南天外天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健云說道。
此外,去年底昆明市衛計委與云南合道康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發布“滇醫通”預約掛號平臺,市屬34所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都可以通過該平臺實現預約掛號,電子病歷互聯互通,醫療數據全覆蓋。市民可通過正規途徑預約專家,按預約時間到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