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這么多,那是不是曾經當過貨幣呢?
在四千年前,如今的甘肅、青海東部、還有內蒙古地區,都多多少少分布著著名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采用的經濟模式是依靠農業還有畜牧業的,。而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也是在步入20世紀后,才進入了那些專業學士與收藏家的視野里。古代玉器這么多,那是不是曾經當過貨幣呢?
首先,我們先談談玉器有沒有能成為一般等價物的可能。齊家文化里的玉器為明顯的特點,其一是數量非常龐大,專業人士曾清點出將近四千件出來。其二就是,這里大部分都是采集還有征集的物品,大部分還并不是來自墓葬的,所以也沒辦法說這就是宗教祭祀的遺跡,更大的可能就是市場或者財富收藏了。
其三,這些玉器都是有固定的分布區域的,大部分都在甘肅、寧夏等等地的齊家文化中流傳,甘肅的地區應該稱得上中心了。齊家文化中的玉器和石峁集團的玉器有著很多異曲同工之處。其四,器類大多數都是以片狀還有條狀為主的,像鉞啊、斧啊、戚啊,籌啊等等很多種。除了這以外,還有著更加數量繁雜的玉料還有玉芯。而玉石裝飾品中有鐲類、臂釧類多種。其五,大多數的玉器都是素面的。其六,大多數的玉器的制作工藝都很簡陋,并不精細。
然后我們來談談,齊家文化中的玉器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整個價值尺度。按理說,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貨幣)擁有的商品價值,是要求它適應得了各種樣式的商品交換的。在齊家文化中的玉器,它們的比重都是有小數點的,無法統一規格,所以就決定了這玉器不可能光靠重量來衡量價值,那就只能憑借這長度還有直徑來計算價值了。
考慮到這點之后,專業人員分析了整個甘青地區出土各式玉器詳細尺寸,大概統計了能有三百件,這其中還不包括玉裝的各樣飾品。在專門講述齊家文化玉器的書籍中有寫,這確實是按照長度來計算的,而計量單位就是厘米,厘米不長也不短,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