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三主糧天然燕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主糧”)的智慧糧倉內,一排排傳感器正在監測著糧堆的溫度和濕度,高清攝像頭360度無死角巡視著倉庫的每個角落。這一切,都不再需要人工值守。這正是內蒙古移動呼和浩特分公司(以下簡稱“呼和浩特移動”)為傳統農業企業帶來的數字化變革,可有效破解傳統糧倉管理中環境監測滯后、人工巡檢低效、安全風險難控等痛點,助力老牌企業煥發新活力,實現從“人管”到“智管”的跨越。過去查一個倉要40分鐘,上千噸糧食全憑經驗檢查是否霉變。”三主糧總經理道出了行業痛點。傳統糧倉依賴人工監測溫濕度,數據滯后、盲區眾多,發霉損耗率居高不下。呼和浩特移動將物聯傳感網植入糧堆,全天候采集溫濕度、氣體濃度等參數。依托高速率、低時延的網絡特性,保障了海量數據的實時傳輸,98%的監測精度讓“糧堆會說話”。
在智慧監管平臺上,一條陡升的溫度曲線觸發橙色警報。系統自動定位到7號倉東南角,顯示28.6℃異常高溫。幾乎同時,管理員手機收到預警:“7號倉糧溫異常,建議通風降溫”。而在過去,這類隱患往往要等肉眼發現霉斑時才被察覺。如今,燕麥保存期可長達10年,品質基本穩定,平均活性降低控制在30%以內。
庫區制高點的高位監控設備可俯瞰全貌,地磅區域的AI球機精準識別車牌,出入倉作業區的紅外攝像頭捕捉細節……監控設備可存儲30天內的視頻,并進行智能分析,人員違規入倉預警準確率高達95%,安全管理效率提升80%。
通過5G網絡回傳的4K影像,管理人員在辦公室就能看清糧堆上的顆粒。“以前查倉要爬梯子、開倉門,現在動動手指調取360度全景。”糧庫保管員滿意地展示著平臺功能。數字化轉型不僅解放了人力,更讓糧食存儲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一卡通打通糧流“任督二脈”
數字化轉型中,地磅的變革更具顛覆性。在呼和浩特移動打造的“一卡通”系統加持下,滿載燕麥的貨車駛入庫區,車牌識別、自動稱重、質量檢驗數據同步上傳。而在過去,同樣的流程至少需要3名工作人員手工錄入單據,車輛排隊長達2小時。
“現在單車出入庫時間縮短50%,還杜絕了‘人情秤’的漏洞。”三主糧總經理調出系統看板,上面跳動著實時庫存數據。更關鍵的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每批燕麥從入庫到出庫形成不可篡改的數據鏈,溯源查詢從數小時壓縮至分鐘級。這種“粒粒可追溯”的能力,讓三主糧在2025年國家糧儲局飛檢中獲得滿分評價。
服務保障鑄就轉型信心
呼和浩特移動打造的智慧糧倉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有效破解了糧食倉儲行業長期存在的“看不見、管不住、算不準”難題,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數字基建樣板。
三主糧的數字化轉型藍圖雖美,落地卻布滿荊棘。呼和浩特移動以“全生命周期服務”為理念,為三主糧提供從規劃到落地的全方位支持。項目團隊融合了精通工控網絡的技術專家與深諳農業場景的業務分析師,7×24小時響應機制確保故障1小時內現場響應。初期,數米厚燕麥堆下的傳感器信號頻繁失聯。技術團隊扎進糧倉反復測試,zui終通過在關鍵節點部署小型工業網關,將數據處理前置,歷經72小時通宵調試,成功讓糧堆zui深處的溫度數據穩定躍上監控屏。在應對零下30℃的極寒環境上,團隊更是未雨綢繆,提前引入耐寒元器件,將所有線纜升級為耐寒防凍特種材料。
呼和浩特移動深入糧倉一線,針對平房倉、立筒倉等不同結構定制安裝方案,甚至精細到攝像頭調焦角度,確保畫面清晰顯示糧粒狀態。這種“工匠精神”,推動三主糧數字化水平顯著躍升,成為內蒙古農牧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桿。
從人工巡檢到無人值守,從經驗判斷到數據決策,三主糧的智慧糧倉印證了“科技讓農業更簡單”的真理。呼和浩特移動正以創新之力,書寫著“藏糧于技”的新篇章,為端牢“中 國飯碗”貢獻通信力量